您的位置:网站首页 > 自驾游 > 正文

我拍了20年藏族文化纪录片关于滇藏秘境、藏地文化及旅行问我吧!

类别:自驾游 日期:2020-5-27 2:21:44 人气: 来源:

  我没有骑行过滇藏线,但我知道在骑友中,滇藏线是一条经典的进藏线,我在这条线上也遇见过许多骑行者。

  如果要骑行滇藏线,出发前一定要做好准备。滇藏线道状况多变,大段的上坡与下坡、发夹弯都非常频繁,普通的自行车很难驾驭,最好是有变速功能的山地车,也配灯和车尾灯,这样会更安全一些。

  此外你最好能掌握一些修车技能,携带一些工具,有的地方即使有休息处和商店,但也很难找到修车的地方。

  最后也是我个人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,一定量力而行。如果觉得高原反应比较大或者体力不支的时候,不强撑,找个地方好好休息几个晚上,学会在必要时放弃,也是旅行的智慧之一。

  香格里拉本来是一个虚构的地名,是英国小说家詹姆斯·希尔顿在他1933年出版的小说《消失的地平线》中提到的一个秘境。在他的描写中,这是一个与世的神秘地方,被群山包围着,由一个藏传佛教僧院守护。小说中的香格里拉,人们长生不老,过着快乐的生活。

  现在我们所说的香格里拉,指的是云南迪庆中甸,中甸在2001年由国家民政部正式批准易名香格里拉县。与小说中一样,这里也在群山的怀抱中,山谷翠绿,这里也有一个历史悠久的藏传佛教——松赞林寺,而中甸县曾经的藏语地名“尼旺”也与“香格里拉”名字的含义是一样的,意思为“心中的日月”。

  雪山、草原、古城、海子、……无论是风景还是人文,香格里拉的底蕴都非常丰厚,这些都与书中描述的那个静谧、美好而和谐的世外桃源,常相似的。因此,有许多读过小说的人来到了香格里拉,也感觉找到了心灵的,找到了归属感。

  当然,小说毕竟是小说,书里香格里拉的居民长生不老,现实中当然不是这样。另外书中香格里拉的蓝月谷、森林、、雪山等等场景都是在一个地方,但现实中的香格里拉却是分别在不同的地方,有的相隔上百公里,需要开半天的车呢。

  白玛老师,您好!前年我有一个藏族同学,来东北念书,感觉气候太冷,身体不适应,只好中途修学回家待了一年。请问的气候“冷”和东北的气候“冷”有差别吗?为什么习惯寒冷气候的藏族同学会不适应北方气候呢?

 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。许多人对可能有个,感觉冬天特别寒冷。其实光就室外温度来看,多数旅游地区尤其是拉萨的冬天远远不如东北冷,甚至还不如冷。在拉萨的隆冬(通常是12月至2月初),晚上一般不会低于零下10度,白天阳光特别灿烂,一般气温在10度左右。而东北,夜间的最低温度基本要在零下20度以下了吧?所以,你的藏族同学不能适应东北的气候,可能确实是因为东北的户外对他来说太冷了:)

  有人说藏地旅行能够净化人的心灵,有人纯粹被高原风光吸引,有人或许只是想暂时脱离习以为常的生活,寻找些与众不同……借用莎士比亚的说法,去藏地,对一千个人来说,或许就有一千个不同的缘由,但我想,一种强烈的“生李悦是谁的儿子活在别处”的感觉,可能是许多到过藏地旅行的人的心灵共鸣。

  关于藏文化的特点,这是个很大的概念啊,尝试着答一下。首先,藏族文化历史特别悠久,据考古学家发现,早在4000多年前,藏族的祖先就在雅鲁藏布江流域生息繁衍了。像许多经历石器时代的祖先一样,最早的藏民族也先后经过了群居采集、狩猎等生活阶段,然后才过度到农耕和畜牧社会的。

  其次,虽然对很多人来说,藏文化是一个统一的概念,《格萨尔》故事是藏文化、唐卡和酥油花是藏文化、锅庄舞是藏文化、藏传佛教和壁画也是藏文化,但是就像藏传佛教中有格鲁、萨迦等派别的不同,藏文化也按地域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特色。在藏语中,有卫藏、康、安多三种方言,我们也依此把藏区分为卫藏、康巴和安多三个区域,其中卫藏指的是拉萨、日喀则一带,也是人们通常所说的,这是藏地传统的核心地域,从语言、文化等方面来说可以说是最原汁原味的;康巴地区主要指的是云南迪庆州、昌都地区、四川甘孜州等地,这一区域地理上与中原比较接近,因此融入了非常多的汉地文化。此外,康巴人在经商方面也很有渊源;而安多藏区主要集中在青海湖一带,他们在文化上除了受汉族影响外,也有很多蒙古族的特色。很容易从着装上辨认安多人,他们的藏袍多以丝绢材料为主,配有绿色、金色、红色等漂亮的图案装饰,特别华丽……在藏人中有一句流传的谚语能够特别好地概括这些文化的区别,这句话是这样说的:法域卫藏、马域安多、人域康巴,意思就是说:安多的马(最壮)、康巴的人(最美)和卫藏的教(最兴盛)。

  有时候,从住酒店上也可以体验到这种微妙的不同。松赞现有的10家酒店,分别分布在云南迪庆地区、昌都地区和拉萨,虽说每家酒店都是藏式特色,但设计细节和室内装饰也都参考了在地的文化传统,希望能让人们领略到藏地的不同特色。

  白玛老师,您好!请问非藏族游客前往藏地旅行有没有什么需要注意的?比如避讳之类。主要是担心无意中到藏族的习俗

  在藏地旅行,确实需要考虑到一些当地人特有的习惯和风俗,比如,参观的时候,不要随便去触碰佛像、,也不要在内拍照。

  给当地人拍照,最好先征得他们的同意。要是去藏民家里做客,他们献上哈达,要双手接过,藏民认为摸头是神圣的动作,只有才能这样做,因此不要随便动手摸弄藏族小孩的头发和帽子。

  在藏区的许多树上、山上都会挂着彩色的经幡,不要去扯动这些经幡,上的玛尼堆也不能随便把石头拿走,此外也请务必尊重藏族人的习俗,不要当作猎奇去观看。

  5月至6月的香格里拉高原迎来了花季。从香格里拉、澜沧江到梅里雪山一线,是世界上高山植物最丰富的地区之一,有绿绒蒿、杜鹃、报春、龙胆、马先蒿、乌头在内的200多种高山植物,其中许多是躲过第四纪冰期的古老。如果你喜欢美食,6月也是菌子的季节,可以吃到许多新鲜的菌子,那味道是晒干的完全不能比的。

  冬天虽然是香格里拉的淡季,但是风景非常美,尤其是雪后的松赞林寺与前的拉姆央措湖。而且,没有了熙熙攘攘的游客,冬季的香格里拉更像它原本的样子,神秘、安谧,也更贴近当地人真实的生活。冬天的纳帕海常有许多越冬的候鸟飞来,比如黑颈鹤、白尾海雕等,是观鸟的最好季节。

  另外一个福利是,在冬季,梅里雪山的主峰也比较容易见到,尤其是清晨“日照金山”的景象。松赞酒店每个季度都有不同主题的特色旅行线推出,以小团定制的方式带着大家前往香格里拉更多的秘境。

  这个问题因人而异。每个人的高原反应都不同,即便是同一个人,每一次在高原的反应程度可能也不一样。一般来说,比较轻微的高原反应,通过几天的适应是可以消退的。如果您担心高反,可以事先服用红景天或高原安等一些抗高反保健药物,另外吸氧也会缓解一些不适症状。此外,如果有感冒、呼吸道感染等症状,等身体恢复了以后再上高原。

  《一个巴黎女子的拉萨历险记》,这是法国探险家大卫·妮尔于1923-1924年间第四次人藏考察旅行的游记。大卫.妮尔不仅为的自然景象所陶醉,更被那里的文明和人民所吸引,她一生的旅行和著述,奠定了法国乃至欧洲藏学研究的基础,也使她成为法国的英雄和备受尊敬的“夫人”。

  邢肃芝的历史《雪域求法记》。1937年,邢肃芝(洛桑珍珠)以蒙藏委员会交流学者的身份和汉人的特殊身份进藏,他一摄影写作,积累了不少素材笔记。有人评论说:“这本书给我们解剖和展示了那个神秘的饱浸藏密文化的,告诉了我们许许多多连做梦都想知道,但却无从知晓的那个时代僧俗两界的细节。”

  每个目中都有一个天堂,或许对很多人来说,稻城亚丁也是他们心中的天堂。但对我来说,没有一个地方能比得上香格里拉,这不光是由于詹姆斯·希尔顿在《消失的地平线》把它描述成了一个世外桃源,更重要的是,香格里拉是我的家乡,我熟悉它的每一个角落,知道它的四季变幻,更知道摄像机架在那个地方,才能拍到最美的风景。

  如果与稻城亚丁相比,从旅行资源上来说,香格里拉或许也要更丰富一些。这里不仅有雪山、高原、湖泊、牧场、森林等自然风景,也有非常丰富的人文元素,比如独克古城和有小布达拉宫之称的松赞林寺,而距离香格里拉1、2个小时车程的地方,有国家非物质遗产尼西黑陶,藏宝无数的朝觐圣地东竹林寺等,这些也都在松赞的常规旅行线中。

  我特别想说一下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区的徒步,这是一处冰川造山运动造就的特殊U型山谷,尚未正式对外,目前只有松赞的客人可以在向导的带领下前往徒步。整个过程大约4-6小时,沿途经过草甸、溪流、流石滩等多种地貌,欣赏白马雪山雪峰、扎拉雀尼峰的现代冰川,以及由第四纪冰川运动形成的U型谷等多层次的冰蚀地貌遗迹,许多朋友走下来说,虽然很辛苦,但常值得。

  1){ box.slide({ titCell: , mainCell: .mr_fr ul, autoPage: true, effect: topLoop, autoPlay: true, interTime:3000, vis: 1 }); } } }

  没错,而且非常繁荣。南宋时一度每年有两位数的商船往返于中日之间,元代虽有几次中断但基本上维持了南宋的规模,明代初期(包括永乐)的遣明使船也基本上保持了元代的水准,几乎年年来航。大量的留学巡礼僧侣、、招聘使、请经使也搭乘商船来华。

  您好!请问南方的民族融合与北方的民族融合有什么不同?似乎北方民族在历史上的影响力更大一些?

  最直观的区别是:北方的民族融合主要是不同民族之间的剧烈碰撞,通常伴随着王朝的更迭;南方的民族融合则多是在华夏疆域内部悄然发生的,很少引起王朝的震荡。由此给我们造成的印象是北方民族在历史上的影响更大一些。

  然而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在魏晋以前并非铁板一块的郡县体制,郡县治所以外的山区居住着大量土著民族,他们实际上有着自身的组织,这些山区严格说来是的空白区域。可以想象,如果没有六朝以降的南方民族融合,经济、文化重心的南移几乎不可能,也就不会有今日之地理格局了。所以南北方的民族融合在中国历史上有其各自不同的影响。

  所谓官,在元丰改制前,基本指阶官,表现为三省六部二十四司九寺五监的各种官衔,如尚书左仆射、户部侍郎、大理寺评事等。需要注意的是,从唐代后期开始,省部寺监的实际职权就越来越小,到了北宋前期,已经是事任所系,十无,基本沦为空壳机构。朝廷保留这套头衔,主要是为了给官员“序位著、寓禄秩”,即标识官员的基本品阶和工资待遇。所以元丰改制前的这些仆射、尚书、侍郎、郎中、员外郎之类,都不会真的去相应的省、部、司、寺监办公,而只是享受相关待遇而已。官员的实际职事,则叫差遣,其特点是往往含有平章、知、判、管勾等动词。如同中书门下平章事、知州、知府、皇城司之类。官员的职权,由差遣决定。职,多指贴职,是朝廷给予某些在文学、学术上造诣较员的头衔,基本也不含有职事因素,但是是一种非常高的荣耀,而且还能给官员带来额外的津贴,同时,有贴职者的前景也会更。贴职一般与宫中某些收藏御集的殿阁,以及三馆秘阁挂钩,例如龙图阁直学士、直史馆等。宋代很多官员,会同时带官、职、差遣等若干种头衔,需要我们作出准确的判断,以便弄清他到底是干什么的。例如,某人为尚书左仆射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、集贤殿大学士,那么我们必须知晓,尚书左仆射只是他的阶官,他平时不会去尚书省办公。他实际具有的职务,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,亦即宰相,而集贤殿大学士是他作为宰相的贴职,他平时也并不会去集贤殿办公。

  如果站在大一统的立场上看,魏晋南北朝的似乎是混乱和的。但是吕思勉先生最先表示反对,他以一部110万字的宏篇巨制《两晋南北朝史》论证了这是一个向前发展、取得诸多进步的时代。

  仅以江南地区的经济腾飞为例,若没有南北、首都南移,绝不会投入巨大人力物力资源去开发一个“江南卑湿,丈夫早夭”的大一统王朝边缘之地。因此,在、经济、文化中心重合的早期中国,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多个中心的形成,拉动了后进区域的发展,从而孕育了后世中国更大范围、更加有效的统一。从这个角度来看,魏晋南北朝的不是为隋唐盛世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吗?那么,自然不是混乱可以一言蔽之的了。

  

0
0
0
0
0
0
0
0
下一篇:没有资料

相关阅读

网友评论 ()条 查看

姓名: 验证码: 看不清楚,换一个

推荐文章更多

热门图文更多

最新文章更多

关于联系我们 - 广告服务 - 友情链接 - 网站地图 - 版权声明 - 人才招聘 - 帮助

CopyRight 2002-2012 技术支持 FXT All Rights Reserved